烟火点缀夜空,雪花融归大地。双奥盛会虽然落幕,志愿热情丝毫不减。身着“天霁蓝”的志愿者们身影奔忙,绘就了赛场内外靓丽的风景线。他们在每个岗位散发的微光,汇聚在一起便成为了耀眼夺目的光源。
今天,让我们走进郑舒心、王子涵、邱宬池、仪劲杞、李奕萱这五位中财统数志愿者的双奥之旅,一同聆听他们的心声吧!
郑舒心
我所在的岗位是海关指引岗位,负责查看出入境旅客的海关填报二维码。旅客下飞机遇到的第一批人是我们,上飞机之前最后见到的志愿者也是我们。我们收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善意与友好,也用眼里的微笑温暖了每一位旅客的心。
冬奥志愿让我遇见了更好的大家,也遇见了更好的自己。这次志愿给了我一个奉献国家服务社会、参与大型赛事丰富自己的机会,我的各种能力都有所提升,还结识了非常负责的老师和优秀的同伴。奉献冬奥,青春无悔!
王子涵
从1月23日进入首都机场闭环驻地以来,我和小组成员一起开展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志愿服务工作。不管是在冬奥会还是冬残奥会的保障中,我们都以“温馨、暖心、细心”的态度扎实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共赴一场冰雪之约,践行着“为祖国争光,为冬奥添彩”的青春誓言。
作为服务首都机场的志愿者,“国门第一笑”是温暖冬奥的第一段赛道,我们用“最动人的微笑”礼待八方来客,用过硬的综合素质赢得了运动员和随队官员的一致好评,我们想旅客之所想、应旅客之所需,用周到的服务展示饱满的热情,讲好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故事。
在志愿服务中,我的主要工作是在国外旅客入境时的上客区以及离境时的落客区提供交通指引等服务,为他们保驾护航。多个日日夜夜里,我和小组成员曾面临过许许多多的困难,身穿四五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二级防护”是家常便饭,这是对志愿者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验;我们的工作时间需要根据航班计划来决定,“披星戴月”奔赴工作岗位的情况非常普遍;交通志愿者的工作环境也较为艰苦,经常需要在室外长时间值守,并承受着北京深冬夜晚将近零下十度的严寒。面对这些棘手的难题,我们仍然坚守在“国门第一关”的岗位上,日升月落,昼夜奔赴,勇毅前行,温暖护航,在一个又一个客流“高峰”中迎来送往,全力以赴。
在整个服务周期,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在轮椅旅客乘车前往各个赛区前提供轮椅固定等助残服务。服务更温暖才能让赛事更精彩,做好助残服务是办好冬残奥会的基础性工作,早在2021年12月,我就作为骨干志愿者参与了北京冬奥组委组织开展的轮椅固定技能培训。在2月25日、26日的冬残奥会入境“高峰”,首都机场入境航班非常集中,这对于交通志愿者们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了保障涉奥旅客顺利前往各个赛区,作为岗位负责人我在两天的时间里参与了8个航班的保障,带领团队成员开始了繁忙的志愿服务。轮椅固定是一项非常细致和需要熟练技巧的工作,身着“二级防护”会导致操作灵活度受到很大的限制,我们在完成一整套流程后往往已经汗流浃背,护目镜也会变得模糊不清。但每当我们的工作成果受到冬残奥运动员的好评时,他们也会切实感受到在共同延续“心”的精彩。
王子涵与同伴一起进行轮椅固定
转眼间,五十多天的志愿服务已经结束,“国门第一笑”也装点了双奥之城最美的春天。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我很荣幸能够在双奥期间,做一束“微光”,和数万志愿者们一起,凝聚成一团火,为冬奥会的顺利举办贡献中国青年的一份力量。
邱宬池(右二)
写下这段文字时,我已经圆满完成全部冬奥冬残奥保障任务啦。过去的两个月,充实却悠闲,平常而难忘。听上去有点矛盾,但我觉得恰到好处。
上岗的日子是充实的。在冬奥会结束,大量涉奥人员离境时,我连续上了好几天夜班。虽然昼夜颠倒打乱了我的正常作息,睡眠不足可能影响精神状态,但每一次上岗,我都仍然满怀欢喜,充满期待。从最初的试探性的问好,到如今游刃有余的“寒暄”,是他们一次次热情的回应给了我主动的勇气,也是这一次次的交流让我体会到志愿服务的意义和“国门第一笑”的内涵——温暖他人,快乐自己。
驻地的生活是悠闲的。虽然闭环内可活动范围不大,但驻地的生活却也别样多彩。健身运动不落下,乒乓足球都可“打”。一日三餐,美食众多,小心克制,健康生活。春节我们一起剪窗花,元宵我们一起猜灯谜。饭后跳一跳广场舞,天晴在空地拍一拍巨大的飞机。
正常上下班的日子从最初的紧张激动已经变为日常,防护服的穿脱逐渐“行云流水”,机场的咨询服务也是“信手拈来”。我们就这样过了两个月,而志愿工作仿佛也变成了一种习惯。
能参与到国家盛事必然是难忘的,而这段经历又恰好包含了中国人最重视的春节,以及我的生日。很幸运我们全体志愿者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2021年的冬天和2022年的春年定会成为我青春最宝贵的一段回忆。
最后,感谢学校和学院能够给我成为冬奥志愿者的机会,感谢所有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付出的人!我们是最棒的!
仪劲杞
还记得2015年7月那个夏天,当时正在上初中的我通过新闻得知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那时的我便在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在2022年去北京当志愿者,因此在得知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官网开放报名以后,便毫不犹豫的报名了,后来通过学校的层层选拔成功当选志愿者,可以做这场盛大赛事的亲历者我感到十分荣幸,而我也成功实现了七年前的梦想。
时光飞快,转眼间,我已完成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保障任务,回顾我的志愿服务经历,发现自己在许多特殊日子都进行了上岗保障航班的任务,比如除夕夜、冬奥会开幕式、元宵节、冬奥会闭幕式、开学日期、冬残奥会开幕式等等,特殊的日子赋予了这些保障任务更特殊的回忆,我们在这不到两个月的服务中,实现了我们自己的冬梦,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享受到了冬奥的魅力,弘扬了志愿服务的精神。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一定会铭记这个难忘的冬天,愿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永远保持对志愿服务的热情,一起向未来!
李奕萱
今天是我们进入驻地的第51天,也是双奥志愿工作的最后一天。出于仪式感与日常社交习惯的驱使,是时候总结心情、清点收获,但由于岗位的特殊与经历的深刻,这个冬天我想留下的东西、我所收获最多的,并不适合以实体的形式存在。
作为一名礼宾志愿者,我们的职责是全程陪同并协助贵宾完成入港出港的全部流程,因此,工作地点与工作内容,相比大部分机场志愿者要显得“杂糅”一些——接机时,从廊桥上迎接贵宾,到进入休息室前的一系列健康申报,从激活注册卡到安排车辆送行;送机时,从航站楼门口到值机柜台,从海关、边检到登机口送别。每一次上岗都有着十余步工作细节,每一个细节中也有着面对不同贵宾不同场合下的随机应变。
就我而言,每一次排班前的等待,都是一次激动人心的“开奖”,纵使同样的工作已经重复成肌肉记忆,与每一位客人的相遇,都充满了惊喜与挑战。语言交流的必要性意味着我们会遇见自己不会表述的词汇、遇见不擅长英语的客人;航班状态的突发性意味着我们会在凌晨四点被电话叫醒、或是穿戴整齐后飞机晚点的无奈;一开始,我把工作流程写在手套上,生怕自己有疏忽和遗漏;熟练后,我把需要跟客人确认的诸多信息设置成手机屏保,以便高效率交流;再后来,随身携带纸笔成为了个人习惯。
机场总是瞬息万变而状态频出的,面对几乎每天都会发生的特殊事件,我们必须以得体的语言、合理的态度与大方的微笑,予以贵宾们最舒适的双奥之旅,展现中国青年最好的一面。因此压力是常有的,也是每位礼宾志愿者所乐道的。我们会面对来自各个国家的IOC主席、NOC主席、皇室成员们、市长们、以及CEO们,往往每分每秒的相处,都使我们的大脑飞速转动,但与此同时,每一个请求都使我感到被需要,每一个状况都让我学会不逃避,每一次合影都暗示被认同,每一声告别都在说不后悔。
在此期间,也有过迷茫与自我质疑。尤其是志愿前期、工作最忙的时候,每当疲惫地回到住处,看到社交媒体上其他志愿者分享自己的生活,偶尔我也会想——为什么我做了这么多,他们都看不见我?为什么我的工作如此重要,他们都在揣测我是不是拿到了不小的报偿。但志愿,不是先有我才有大家,而是有了大家才有了我。比起当初自己稚嫩的猜疑,现在我知道,我的双奥故事,是从自己所创造的价值中寻找自身的价值。当我们不需要通过实体的报偿,或是媒体的宣传、指名道姓的褒奖来衡量自己的得失时,每一次付出才更纯粹,每一个笑容才值得成为“国门第一笑”。不只是我们,每一位“冬奥人”都会越过辛酸与迷茫,找到自己的那朵燃烧的雪花。
对于双奥志愿者来说,这个冬天很长。它会赋予人新的生活作息、饮食习惯与常用语体系——进入一个新的生活环境,慢慢地形成一个新的生活模式,构筑成自己的舒适圈从而驻扎进去。直到,当我结束了最后三次早班,第四天仍旧在凌晨四点睁开眼时,才猛地感觉到了一个冬天的消融。在工作结束的倒数第二天,我参与送别一位贵宾:那位和善的德国大哥给我讲起他去年在东京残奥会结束后成为了最后一名离开的旅客的故事——志愿者在他身后,一路跟、一路哭,然后身后的志愿者越来越多,所有的志愿者与工作人员都在这最后一位旅客身后,一路跟、一路哭。在当时我听来,这个故事温馨但不真实,直到我结束工作的最后一天,望着登机口而脚步越来越慢——这个冬天还是会结束的。机场是相遇的地方,也是离别的地方。或许盛大的冰雪赛事不在这里进行,但我与世界的相逢,从这里起始。我想我会永远怀念2022年的那个冬天。
随着闭幕式上主火炬熄灭
双奥之城的冰雪盛会至此圆满落幕
为世界留下了独特的奥运记忆
踏着春天的脚步
心中的生命之光温暖你我
志愿精神也将永远流传